扎染是指在織物上運用扎結成綹(或縫紉)浸染技藝印染成花紋的工藝。通常也指印染成的印染工藝品。
扎染是指在織物上運用扎結成綹(或縫紉)浸染技藝印染成花紋的工藝。通常也指印染成的印染工藝品。古稱絞纈。扎染在中國約有1500年的歷史?,F(xiàn)存最早的實物是東晉年代的絞纈印花絹。唐代扎染發(fā)展到鼎盛時期,貴族穿絞纈的服飾成為時尚。北宋時期因扎染制作復雜,耗費大量人工,朝廷曾一度明令禁止,從而導致扎染工藝衰落,以至消失。但西南邊陲的少數(shù)民族仍保留這一古老的技藝。除中國外,印度、日本、柬埔寨、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也有扎染手工藝。20世紀70年代,扎染成為流行的手工藝,廣泛應用于服裝、領帶、壁掛等。扎染工藝是先用線在織物上扎結成綹(稱線勒扎結),或在織物上縫紉(稱線縫扎結),用以防染;然后入染缸浸染;浸染后抽去所扎或縫的線,在織物表面形成由深至淺的暈染花紋。在同一織物上運用多次扎結、多次染色的工藝,可使傳統(tǒng)的扎染工藝由單色發(fā)展為多種色彩的效果。
扎染-扎染的流程
扎染的工藝大致分為扎花、浸染兩個流程。
一、扎花。以傳統(tǒng)的手工紡織原色(白色)“土布”為載體材料,以手工縫綴為主、進行縫扎結合。手工縫綴是形成圖樣的主要工序,藍圖早已爛熟于縫綴婦女的心中,她們看似信手拈來,卻把怒放的山茶,盛開的梅花,翩翩的蝴蝶,鮮嫩的青草,飛翔的蜜蜂,以及山川風物、民族風情、花鳥魚蟲、幾何圖案等等,都展現(xiàn)在她一針針的縫綴之下。為了造成浸染后色澤深淺不一,形成洇染、潑濺、滲浸、淡化,以及不同紋樣的藝術效果,縫綴之后要對每一處“‘擷’撮采線結之”??p綴者的審美情在此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她們在縫綴時,對折縫的寬、窄、松、緊、疏、密都各有所別,扎結時扎結的長短、松緊、稀密又各自不同,就決定了扎染成品花色圖案的千差萬別,絢麗多姿。這是白族婦女心靈手巧的外化物質(zhì)載體。在扎染世界中,我們絕對找不到兩幅花色圖樣或色調(diào)感情完全雷同的扎染布,原因完全在此。
二、浸染。浸染的染料為點蒼山上天然生長的蓼藍、板藍根、艾蒿以及核桃皮、黃梨皮等植物的藍靛溶液。以上天然植物原料按一定的比例配方,用蒼山的山泉水浸泡,待其色素充分溶解后便成為藍靛冷溶液備用。浸染采用手工反復浸染冷加工工藝。首先,將扎花完畢的布匹用清潔的泉水反復浸漂后,浸入染缸。又根據(jù)對花色、圖樣明暗的藝術需要,進行不同層次的多次浸染。經(jīng)反復多次浸染后,取出漂洗、晾干,拆去纈結、整合熨平,便成為各具花色的扎染布了。
布帛上被縫綴的部分以及因縫綴而折疊的部分,在浸染中染料無法滲入染色,它與染了色的部分形成反差,根據(jù)縫綴者構思的花紋圖樣便完全顯現(xiàn)了出來;又因在縫綴時針腳不一、染料浸染次數(shù)和染料的濃度不完全相同,縫扎花紋圖案的邊緣部分受到藍靛溶液的浸潤程度不一,圖案便產(chǎn)生了自然暈紋、洇浸、潑濺、滲透、淡入或淡出的藝術效果,使整幅扎染布帛的圖像色調(diào)呈現(xiàn)出青靛閃翠的印象派風格,藝術畫面有若中國畫潑墨大寫意般藝術效果,意境若隱若現(xiàn)、如夢如幻,給人們留下了巨大的藝術想象空間。
紡織百科,是對紡織行業(yè)的產(chǎn)品、技術、相關規(guī)格等等名詞解釋大全。目前已收錄詞條2萬。
近期將逐步退出完善詞條,編輯詞條等功能。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編寫紡織百科詞條。依靠眾人不斷地更新修改,開創(chuàng)了一種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創(chuàng)建、積累、完善和分享知識的全新模式。提升紡織行業(yè)知識積累為目標,以服務紡織行業(yè)人士為目的。最終創(chuàng)建一個共建共享的紡織行業(yè)百科全書平臺。
合作網(wǎng)站
紡織貿(mào)促網(wǎng) 南京羊毛市場 跨國采購網(wǎng) 服裝招商網(wǎng) 浙江民營企業(yè)網(wǎng) 化纖英才網(wǎng) 童裝網(wǎng) 中服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