袞服
袞服,簡稱“袞”,古代皇帝及上公的禮服。與冕冠合稱為“袞冕”,是古代最尊貴的禮服之一。是皇帝在祭天地、宗廟及正旦、冬至、圣節(jié)等重大慶典活動時穿用的禮服。
周朝以前即已成為天子禮服上的裝飾。
按萬歷《大明會典》所記,明朝皇帝冠服制度中,以袞冕服等級最高。是皇帝祭祀天地、宗廟、社稷、先農(nóng),以及正旦、冬至、圣節(jié)、冊拜時服用的禮服。其制由冕(冠)、袞(由上衣和下裳兩部分組成,飾有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圖案)、大帶、革帶、玉佩、蔽膝、綬、中單相配,構成一套在特定場合服用的禮服。但這只是典制上的規(guī)定。事實上,明朝自英宗而后,皇帝服裝中還另有一種袍式的袞服,上面也飾有前述的十二章圖案。這種袞服與《大明會典》、《明史·輿服志》所載袞服制度的不同之處,不僅在于不取上衣下裳之制,而且在服用時不一定戴冕,雖腰圍革帶,卻不系蔽膝、玉佩和綬等其他裝飾物。有關這種袞服的情況,《大明會典》、《明實錄》、《明史》等文獻均失于記載,明清兩代的私人著述亦未言及。然其實例則有兩處可見:一為南薰殿舊藏帝王像。該畫像中,自明英宗始,明朝諸帝的著裝均為此種袞服。一為明定陵的出土文物。定陵出土明神宗朱翊鈞此種袞服共為5件。其中,刺繡品3件,均為紅色底料;緙絲品2件,底色為一紅一黃。袍服式樣、圖案構成均與南薰殿舊藏明朝帝王像相同?!?br />
有十二章圖案的袍服,有的還保存有標簽,證明它們就是袞服。其中,黃緙絲十二章福壽如意袞服(文物號W232)的標簽上墨書“萬歷四十五年……袞服……”。另一件紅緙絲十二章福壽如意袞服(文物號W239)的墨書標簽書“萬歷四十五年袞服一套收口”。據(jù)此可以斷定,這種飾有十二章圖案的袍式禮服是皇帝的最高等級的禮服——袞服,而不是常服,亦不是次于袞服而高于常服的禮服。又,《大明會典》修定刊布的時間在明英宗之后(弘治、嘉靖、萬歷三朝明英宗畫象先后編修、續(xù)修和重修。其中,弘治《會典》于正德六年重???,嘉靖《會典》未及刊布,萬歷《會典》于萬歷十五年刊行),但《大明會典》所載皇帝袞服卻非袍式,而是上衣下裳式的。據(jù)此,則從服飾的典章制度上講,明英宗時雖出現(xiàn)了袍式的袞服,但上衣下裳式的袞服并未被廢止和被取代。故此,認為此種袍式的袞服系明英宗改制后的袞服式樣的說法也是難于成立的。
1528)……三月……丙申,正朝使洪景霖復命。上引見。問曰:‘中原有何奇也?’景霖曰:‘正月十三日天子行祀天祭,十四日設慶成宴。’……上曰:‘皇帝(指世宗朱厚熜)冠帶何如?’景霖曰;‘祀天祭時則黃袍,常時則黑袍而黃色胸背矣?!币陨嫌涊d為朝鮮使臣親見親述。且按《大明會典》所記皇帝袞服的顏色,洪武十六年定制“玄衣黃裳”,自洪武二十六年始改制為“玄衣穟裳”,到嘉靖八年又重恢復為洪武十六年所定的“玄衣黃裳”之制。⑩前引兩例,一在弘治元年,一在嘉靖七年,正是“玄衣穟裳”的袞服制度時期,黃袍與之相較,在顏色上反差頗大,故朝鮮使臣將二者混淆似不太可能。另外,袍式服裝與上衣下裳式的服裝在樣式上也不難區(qū)別。故此,朝鮮使臣的說法當是可信的。又,按《大明會典》卷45《禮部三·登極儀》及《明史·禮志·登極儀》所記,皇帝登極時當服袞冕御奉天殿。但明焦?《玉堂叢語》卷一《言語》則記載:“世廟登極之日,御龍袍頗長,上癢視不已?!?br />
第二,明英宗之后雖然出現(xiàn)了袍式袞服,但上衣下裳式的袞服并未廢止,而是繼續(xù)被使用著。《明史·輿服志·皇帝冕服》有一段記載頗能說明這一問題。該書記:“嘉靖八年諭閣臣張璁;‘袞冕有革帶,今何不用?’璁對曰:‘按陳祥道《禮書》,古革帶、大帶皆謂之穢。革帶以系佩?,然后加以大帶,而笏?于二帶之間。夫革帶,前系?,后系綬,左右系佩,自古冕、弁恒用之。今惟不用革帶,以至前后佩服皆無所系,遂附屬裳要(腰)之間,失古制矣?!墼唬骸岱胩斓?、享祖宗,若闕革帶,非齊明盛服之意。及觀《會典》,載蔽膝用羅,上織火、山、龍三章。并大帶,緣用錦,皆與今所服不合。卿可并革帶系蔽膝、佩、綬之式,詳考繪圖以進?!衷疲骸律逊稚舷路?,而今衣恒掩裳。裳制如帷,而今兩幅。朕意衣但當與裳要(腰)下齊,而露裳之六章,何如?’已,又諭張璁以變更祖制為疑。璁對曰:‘臣考禮制,衣不掩裳,與圣意允合。夫衣六章,裳六章,義各有取。衣自不容掩裳。《大明集禮》及《會典》與古制不異。今衣八章、裳四章,故衣常掩裳,然于典籍無所準。內(nèi)閣所藏圖穧,蓋因官司織造,循習訛謬。今訂正之,乃復祖制,非有變更?!垡饽藳Q。因復諭璁曰:‘衣有六章,古以繪,今當織。朕命織染局考國初冕服,日月各徑五寸,當從之。裳六章,古用繡,亦當從之。古色用元(玄)黃,取象天地。今裳用穟,于義無取,當從古。革帶即束帶,后當用玉,以佩綬系之。于下蔽膝隨裳色,其繡上龍下火,不用山。卿與內(nèi)閣諸臣同考之?!谑?,楊一清等詳議袞冕之服:‘自黃虞以來,元(玄)衣黃裳,為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其序自上而下為衣之六章;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其序自下而上為裳之六章。自周以后浸變其制,或八章,或九章,已戾于古矣。我太祖皇帝復定為十二章之制。司制之官仍習舛訛,非制作之初意。伏乞圣斷不疑。’帝乃令擇吉更正。”從明世宗與張璁等君臣之間的對話可以看出,嘉靖八年以前,皇帝上衣下裳之制的袞服仍在服用,且嘉靖初年的袞服仍在沿用著永樂三年所定的“玄衣八章”和“穟裳四章”的制度,只不過沒有用革帶,故佩、綬、蔽膝等裝飾物均附屬于裳腰之間。又,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13《禮部》“笏囊佩袋”條也間接地說明了這一情況。該條記:“凡大朝會時,百寮俱朝服佩玉。殿陛之間,聲韻甚美。嘉靖初年,世宗升殿。尚寶卿謝敏行以故事捧寶逼近宸旒。其佩忽與上佩相糾結(jié),賴中官始得解。敏行惶怖伏罪,上特宥之?!卑辞笆隹梢娰Y料,皇帝在服用袍式袞服時,并無佩、綬、蔽膝等裝飾,據(jù)此則嘉靖初年那次大朝會,世宗皇帝所服袞服當屬上衣下裳式的袞服。另外,明神宗定陵出土文物中,除了有袍式袞服外,還有黃素羅繡六章(火、宗彝、藻、粉米、黼黻)裳1件、紅素羅飾龍、火二章蔽膝2件、織金錦成料做成的綬2條(每條含大綬1件、小綬2件)、冕2頂、紅羅大帶2條,以及中單、玉佩等若干件,這又從實物的角度證實了袍式袞服與上衣下裳式袞服的同時并存情況。
多達12幅,還記載了一些曾為朱元璋“寫御容”的畫師,這些畫像應大多系朱元璋在世時所繪。但成祖而下諸帝畫像則基本應是帝王去世后所繪遺像。筆者作此推測現(xiàn)由有三:
定陵出土的萬歷帝袞服共有五件。其中刺繡三件,緙絲二件。它們均飾十二章圖案,即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團龍左右兩肩各一、前后身各三、左右兩側(cè)各二。日、月亦分布在兩肩,星辰、山分布于后,華蟲飾于兩袖,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分別飾于前后襟的團龍兩側(cè)。
定陵出土的五件袞服,織造之精不同凡響。以緙絲袞服為例,此種工藝起源于漢魏時期,織造時不用大型織機,而是采用通經(jīng)斷緯、小梭挖織的技術,故而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其所用織造材料尤為珍貴。特別是大量地采用赤圓金織緯,是歷代緙絲織物中極少見的。而大面積地采用孔雀羽絨制龍紋,則使袞服金翠相映生輝,倍顯華麗。此外,袞服還用了藍、紅、綠、黃等28種彩絨。其中經(jīng)線全為強捻絲線。每厘米的地子用22根;緯線全為不加捻的彩絨。每厘米多達100根。經(jīng)過這樣的色彩搭配和工藝處理,袞服的色澤更加富麗堂皇、莊重大方,從而達到了藝術形式與思想內(nèi)容的完美統(tǒng)一。
歷代織法
關于袞服織法,有研究者認為,緙絲“通經(jīng)斷緯”的技法,起源于漢魏。
1959年,考古學家在新疆巴楚西南脫庫孜來古城遺址中,曾發(fā)現(xiàn)過一塊用“通經(jīng)斷緯”技法織成的紅地寶相花緙毛殘片,按時間推斷,和1906年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在新疆古樓蘭發(fā)現(xiàn)的一片具有“通經(jīng)斷緯”技法和希臘風格的毛織人像不相上下,均為漢代中朝。1973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又在吐魯番阿斯塔那一帶,發(fā)現(xiàn)一套緙絲織成的絳帶,經(jīng)推斷為盛唐時期的產(chǎn)物。
至宋代,緙絲在中華內(nèi)陸盛行開來,今天我們還可以從《紫鸞鵲譜》、《紫湯荷花》、《紅花樹》等著述的封面或卷首中,找到以緙絲為裝裱的實物,而關于緙絲在宋代盛行的文字證據(jù),也同樣可以找到。在莊綽所著的《雞肋篇》中曾有這樣的記載:“定州織刻(緙)絲,不用大機,以熟色絲經(jīng)于木杼上,隨所欲作花草禽獸狀。以小梭織緯時,先留其處,方以染色線綴于經(jīng)緯之上,合以成文。若不相連,承空視之,如雕鏤之象,故名刻絲。如婦人一衣,終歲可就。雖作百花,使不相類亦可,蓋緯線非通梭所作也?!鼻f綽為宋代人,可見緙絲“通經(jīng)斷緯”的技法,已為他的同代織匠所用。
明代初期,禁用緙絲做服,以示節(jié)儉。至宣德年間,隨著節(jié)儉之風被享樂腐化所代替,緙絲才重新發(fā)展盛行起來。朝廷設內(nèi)織染局,專以緙絲“通經(jīng)斷緯”的技法制造袞服。由于袞服的制造工藝復雜,造價昂貴,即使最熟練的織匠,每天最多也只能織一寸二分,織完一件袞服,大約需要10年時間。定陵出土萬歷皇帝的這件十二章福壽如意緙絲袞服,應算是目前我國所見到的唯一的緙絲袞服珍品。到1983年,定陵博物館委托南京云錦研究所研究復制一件,該所積三十多年的經(jīng)驗,花費了整整5年時間,終于織造完成,填補了明代龍袍織造技術失傳三百余年的空白。
這件袍料的全名為“孔雀羽、織金妝花、柿蒂過肩龍、直袖、膝欄、四合如意云紋紗、袍面料”。為恢復龍袍的本來面目,必須對原物進行“追色分析”和“經(jīng)緯分析”。具有30年織錦經(jīng)驗的南京云錦所老藝師王道惠,在色如灰土的龍袍前夜以繼日地描摹48天,才完成了龍袍的摹稿,錄下精確的數(shù)據(jù)。一件龍袍重900克,而挑結(jié)的花本即重幾十公斤,用線121370根,首尾長達五十多丈??兹赣鸶?jīng)過精心挑選、劈絲、搓接成線,與彩色絲線盤織成云龍圖案,再與真金線交織在一起,別有一種高貴華麗的裝飾效果。難怪有關專家認為,這件明代皇帝龍袍的復制品在選料、織紋、色彩、圖案和織造技藝都與歷史真品相同,堪稱“傳世稀珍”,并在1984年第四屆全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評審會上獲得殊榮——金杯獎。
什么是紡織百科
紡織百科,是對紡織行業(yè)的產(chǎn)品、技術、相關規(guī)格等等名詞解釋大全。目前已收錄詞條2萬。
近期將逐步退出完善詞條,編輯詞條等功能。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編寫紡織百科詞條。依靠眾人不斷地更新修改,開創(chuàng)了一種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創(chuàng)建、積累、完善和分享知識的全新模式。提升紡織行業(yè)知識積累為目標,以服務紡織行業(yè)人士為目的。最終創(chuàng)建一個共建共享的紡織行業(yè)百科全書平臺。